颐君堂手机版

029-89130170

真是这样吗?---谈谈与服用中药有关的错误认识
来源:admin 发布日期:2017-09-04 15:10 点击率:
       怎样服用中药,服用中药期间应该注意什么……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。西安名中医-颐君堂专家提醒:服用中药应注意的如要遵医嘱,不要因为心急而私加用量,服用性温补药时如感冒要停药,服用中成药时也要阅读说明书,不明白的地方要咨询医师或药师……这些是大家知道的常识。但坊间还流传着许多与服用中药有关的“传言”,容易给人带来误导,现举例如下。
  1.服中药期间不能吃绿豆
  任何药物和食物都有它的多面性,比如绿豆是药食同源,有清热消暑、利水解毒的功效。大多数人认为,绿豆解药性,所以觉得喝中药时不能吃绿豆。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。其实,服中药时能否吃绿豆,取决于所患疾病的寒热虚实,以及所服中药的药性。从寒热虚实角度来看,如果患有中暑、泌尿系统感染、便秘等热证实证,或因乌头、附子、半夏中毒,喝中药时吃绿豆可辅助治疗。如果患有慢性胃肠炎、肢体关节冷痛、腹痛、腹泻、痛经等属寒证虚证,服中药时吃绿豆则会加重病情。 
  若从中药药性来看,在服用人参、肉桂、附子等温补类药物及桂枝、干姜、细辛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,吃绿豆会降低药效,但其作用不强。绿豆含有高蛋白,可以加强人参的滋补作用,同时因性稍凉,还可抑制姜、桂的燥性,加之其性平和,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。在服用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大青叶、板蓝根、牛黄、金银花、石膏等清热类中药时,性凉的绿豆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。
  2.晚吃姜等于吃砒霜
  在烹调鱼肉、鸡肉、牛羊肉时放入姜丝,既去膻解腥,又醇香开胃。生姜更是治病的廉价中药,具有温胃止呕、散寒解表的功效。“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”的说法纯属无知之说,中国人的晚餐里向来少不了姜,生姜没有不合适吃的时间,只有不适合吃的人。总的原则是,风寒病适宜,热性病不宜,寒性体质适宜,热性体质不宜。阴虚内热者(表现为口干舌燥、手足心热等)和热盛病人(表现为发烧、口苦、便秘),及痔疮患者忌服生姜,高血压患者也不适合多吃生姜。生姜用于临床的历史很悠久,远在2000多年前的《伤寒论》中就有“生姜羊肉汤”,孔子也说过“无姜不食”。  
  3.名贵药材有益身体
  有些人常把冬虫夏草、鹿茸、人参等名贵药材当做宝贝,身体不舒服就想吃一点,实际上,这是错误的。服用名贵中药的前提是“对症”,如果“不对症”就容易补偏。比如,人参可补虚养气,火气偏旺的人吃了反而流鼻血。而且任何一种药物都有毒性,过量服用会有损健康。比如,长期过量服用人参,可引起失眠、易激动、腹胀、食欲减退、神经衰弱、体温升高,甚至出血等不良反应。 
  其实,大家没必要追求名贵药材,有些药材价格便宜,功效却不比名贵药材差,比如银耳和燕窝都能养颜,党参和人参都能健脾,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。大家在用名贵药材前,应听从医生建议,选择合适的滋补品。药补的同时配合运动,调理好饮食和心态,才益于延年益寿。
  4.男人一定要补肾
   “十男九虚”等广告宣传,使不少中老年男性一旦感觉腰膝酸软,就认为自己是肾虚,从而乱服补肾药,这种做法实属可笑。中医的“肾虚”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,包括肾阴虚、肾阳虚。肾阳虚的症状为腰酸、四肢发冷、畏寒,甚至还有水肿。肾阴虚的症状有腰酸、燥热、盗汗、虚汗、头晕、耳鸣等。腰酸不一定是肾虚的表现,也可能由腰肌劳损、腰椎间盘突出等导致。如果体内阴阳本处于平衡状态,乱吃补药会打破平衡,导致上火、嗓子干哑、大便干燥等副作用。 
  是否需要补肾最好听从医生建议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食补胜于药补。冬季是补肾最好的时节,肾阴虚者应多吃猪肉、鸭肉、黑豆、绿豆、冬瓜等;肾阳虚者要多吃羊肉、鹿肉、韭菜等,护好脚,睡好觉。
  5.有伤不能吃“发物”
  生活中流传着一种说法:有伤口不宜食用鸡蛋、鱼类、豆腐、韭菜等“发物”,否则会影响伤口愈合。这种说法并不准确。大家常把“发物”特指易诱发某些疾病,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,但中医对“发物”尚缺乏系统、完整、准确的理论阐释。通常情况下,发物也是食物,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。鸡蛋和鱼类等精蛋白类食物,还能促进伤口愈合。 
  伤口愈合主要和年龄、免疫力相关。一旦出现伤口,要遵医嘱,避免伤口进水和感染,多吃果蔬和肉、鱼、蛋等精蛋白类食物,促进伤口愈合。
  6.手脚冰凉是宫寒
  手脚冰凉是很多女性生活中的困扰,她们认为自己是宫寒患者,还焦虑是否影响生育,其实,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。中医上的“宫寒”是指女性肾阳不足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,包括月经周期紊乱、月经量少且有血块,甚至月经停闭不行等。手脚冰凉虽是宫寒的表现之一,但并非手脚冰凉就等于宫寒。因为,手脚冰凉也有可能是居住环境寒冷、嗜好寒凉食物等外部因素导致。 
  真正宫寒的人比一般人更怕冷,不仅手脚凉,全身都凉。手脚冰凉的人要注意保暖,少穿露脐装,适度运动,同时避免吃生冷食物,适当多吃韭菜、核桃、枣等温阳食物。
  7.中药久放药效好
  囤积中药是一些老人的习惯,他们认为,党参、当归、川贝、金银花等药材较为干燥,久放药效更好;阿胶、人参、灵芝等比较名贵,囤一些会有升值空间。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。多数动植物类中药在日光、空气、温度、湿度等因素影响下,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。有些药还会生霉、被虫蛀,更加速其质量变化,影响疗效。 
任何药材都有保质期,在18-20℃的阴凉条件下,一般可放置半年至一年,最多2年。比如,枸杞子和冬虫夏草在冷藏条件下可保存1年,灵芝和藏红花密封冷藏可放2年,人参不超过2年,且均要防虫蛀。陈皮、半夏、枳壳、麻黄、狼毒、吴茱萸等在传统用药经验中虽有“六陈”之说,但也不能储存太久。阿胶保存以3-5年为期,过久则易变脆和碎裂。石膏、白矾、代赭石等矿物类药,及龙骨等化石类药的储存以5-7年为宜,且不要长时间露天存放。
       8.服中药期间不宜吃酸菜、喝茶
服中药时不宜吃酸菜、喝茶等说法有局限性,有些中药性味本身就是“酸”的,如山楂、诃子、五味子、金樱子、枳实、乌梅、地榆等。“酸”属于中药的“四气五味”之一。“酸”有收敛固涩的作用,如诃子、乌梅能治久痢脱肛,五味子、金樱子能止虚汗、遗精,山楂能消导积食(尤其肉类)。茶叶含有鞣质,可能会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,但它还含有咖啡碱、叶酸、泛酸等成分,近年研究证明茶可减肥、降血脂、降血糖等。为避免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,故送服药时最好使用白开水。
       9.夏季天热易出汗,不宜服用中药
夏季人体容易出汗,有些人认为药会随着汗液排出,故不宜服中药,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。无论外界环境、气温怎么变化,人体都会保持相对的平衡,吸收、排泄是不会紊乱的。夏季疾病多,如果相信传言而得病不服药,对身体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。可见,有些错误的传言是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的,因此对一些传言我们要认真判断,不可盲从。